一、特色亮点简介
1.进一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,注重学生全面发展。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,围绕课程目标和运动项目特点,精选教学素材,丰富教学资源。积极推进通识教育必修课程《大学体育》建设,学生体育课教学内容由9项扩展到19项,已全部实现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课。在学生掌握跑、跳、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足球、篮球、排球等专项运动技能基础上,进一步增设了相关项目,推广武术兵道、射艺、毽球、珍珠球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,将其深层次的融入体育教学、训练、竞赛中,扩大了学生体育兴趣爱好选择的范围,体育教学正在向“多元---引趣---促能---启智”的发展思路转变。
2.突出“五育并举”重要地位,帮助学生树立“健康第一”的终身体育理念,已形成“课内课外相结合、线上线下相促进、常规特需相互补”“素质基础与兴趣提高齐并进”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理念。围绕“健康知识+基本运动技术+专项运动技能”的体育教学模式已在体育教学中全面实施。
3.着力构建课内外一体化协同育人体系,实现课内延伸至课外,课外补充课内。发挥“贯穿全年度,覆盖三校区,一区一品牌”群体活动特色的引领作用,推进“班级→学院→社团→学校”四级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开展,坚持典型引领与分步推进相结合,切实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。
二、特色亮点的改革建设情况
1.深化专业课程内涵建设,实现“以体育人”
(1)齐心协力、分类施策,全面深化课程内涵建设
教学团队建设取得新突破,2022年度获批校级一流教学团队。《体能基础课》升级为体能提升、科学控体以及体质测试指南三项选项课;加强专业负责人队伍建设,组织召开“全面推进专业课程建设,深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”专项培训会以及“优化内容结构布局,加强专业内涵建设”专题研讨会,明确教学内容升级改造、实验室建设与共享、课内外一体化协同发展等新思路。
(2)加强研究、夯实基础,不断丰富优质课程资源
加强教研项目过程管理,实现以科研促教研。丰富已有的教学资源资源,形成了一套满足学生需求、覆盖课内课外、切实提升体质的课程架构。截至目前《体能基础课》已包括2学时为单位的48份课程设计,200余份学生体质档案,以及一套包含275种体能训练动作、24种体育游戏、60种动态、静态拉伸的体适能动作库。
2.持续推进攻坚行动方案,难题取得新突破
(1)直面问题、刀刃向内,攻坚行动取得阶段成果
深入推进《科学控体》课程改革,积极实施《科学控体计划》,经过一年半的艰苦努力,取得显著阶段性成果,科学控体参加人数突破500人,93%的学生体质得到有效改善,身体形态发生根本性改变。
(2)保持定力、勇于创新,破解传统运动转型难题
充分挖掘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意涵,潜心探索将中华传统体育纳入课堂教学内容并向学生普及推广。截至目前,共开设传统体育课程7门,分别为太极拳、珍珠球、毽球、跳绳、射艺、武术兵道和健身气功,每年受益学生近5000余人。
3.完善教学监控体系,实现监测数据准确科学
(1)加强组织、动态应变,实现教学监控常态化
组织各项目负责人制定《教学质量监控方案》,并按方案实施教学质量常态化监控。对课程的教学质量、教学秩序、意识形态、学生学习状态实施全方位监测。建立日报制度,对每日教学运行情况进行监控,及时发布数据分析结果,建立反馈机制,实现“每日采集、有馈必回”。
(2)教学为本、多措并举,全面提高培养质量
优化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,围绕“五育并举”核心范畴搭建课程架构,将“三全育人”融入新版课程标准;强化课程建设,实施课程建设专项2项。充分发挥教学督导作用,全面提升教学质量。
三、特色亮点的推广应用效果
近年来,体育教学部积极推动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创新,推动体育课与学生兴趣、与学生需要、与学校实际深度融合,增强体育教学的思想性、针对性以及育人性,让体育课进一步的活起来、动起来、亮起来。
1.兴趣赋能,让体育课“活”起来
目前我校体育课学生已全部实现自主选课,每年大一、大二年级参与上课人数10000余人,将“以人为本,健康第一”教育理念入脑入心。
2.联动耦合,让体育课“动”起来
体育教学部优化教学课程资源,构建了“宽基础、多模块”的教学模式,打造“基础+兴趣”行走的课堂。
3.多维育人,让体育课“亮”起来
通过理论课与中华传统体育课程相结合,注重体育精神的培养,通过课内外一体化体系的构建,已实现课内有序开展,课外反哺课内。通过不同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从体育锻炼仲获得对自身成长更重要、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,达到“体育育人”的教育目的。